【赵月琼自传1】黄铜带做端子,电镀后居然起泡????
去年,一个朋友自己开了一家五金厂,专做一些冲床件,后续自己也有做电镀的一些工序,必竟是朋友嘛,也得照顾一下我的生意晒,上半年的时候他接了一单50多W的订单,专做一批端子,是要用C2680的黄铜带,当时就在我家订了300KG先去做一部分产品,我接到他的订单也就开始安排下去生产分条了,很快就出货了。
过后也一直在跟进他生产进度的事儿,起初都一直在冲压,居朋友反映材料很好,一个月后,朋友厂的产品差不多都冲完了,最后一步是电镀了,就是电镀的时候,朋友打电话给我说材料有点问题:“小赵啊,现在一批货去电镀了,电镀后产品表面有很多都起泡了,是什么原因啊,材料没有问题吧?”
听了朋友的话,自己也有点惊奇,怎么会起泡呢,先是叫朋友寄了点样板给我看了,确实是电镀后起泡的,既然问题出现了,当然也得马上解决。
首先呢,我们要去化验一下此批的材料是否有问题,结果出来后,把成份分析也给朋友看了,先是排除了材料的本身的问题。
后面我们又从电镀这方面的去考量,看看电镀哪个环节出问题了,对我们这外行来说吧,自己是没有搞明白了,最后想起一个我以前的同学也是做电镀这行的,他可是老手了,于是叫他过来帮我们分析了一下,唉,姜还是老的辣啊,在他的指导下,货也处理好了,问题也搞明白了,也算是学了一课了,这里分享给大家,有遇到这问题的以后也得注意了哟。
在生产中,氰化物铜锡合金镀层有时出现镀层起泡甚至脱落的现象。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?一般有下列原因。
(1)除油不干净:电镀前部分未除净的油膜使金属与镀液隔离。影响金属离子在阴极沉积,严重时甚至镀不上金属。对附有较薄油膜制件,即使镀上了表面良好的镀层,实际上也是结合不牢固的。在一定条件下(镀层的厚度增加引起的应力增加;镀铬时高温高电流的冲击;机械抛光的强冲击力及由摩擦产生的高温等)的影响下,镀层就会起泡。严重时会脱落。
(2)置换铜的影响:制件在进行电镀前,一般都须经过电解除油和酸浸蚀。当电解除油溶液和酸浸蚀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铜杂质时,对钢铁制件而言,就很容易在制件的表面置换上一层铜层,这层铜与基体金属的结合是不牢固的。在置换铜上再电镀铜锡合金,随着厚度的增加,镀层就会产生一定应力,当应力大到一定程度时,镀层就会随着置换层一起脱离基体而形成起泡,甚至大面积脱落。
(3)析氢的影响:在电镀过程中,析氢是造成镀层起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。这是因为在电解除油和电镀过程中,如果基体金
属表面存在裂纹和微孔,就会聚集一定的吸附氢。在电镀铜锡合金时,若镀液中的游离氰化钠含量过高或阴极电流密度过大等,都会使阴极表面有大量氢气析出,同样会有一部分氢渗入或吸附在基体金属表面的裂纹和微孔等处。在这种渗氢或吸氢的制件表面上镀上一层镀层后,当覆盖镀层和周围温度升高时,往往因膨胀外溢对镀层产生一种压力,使镀层脱离基体而凸起,形成起泡。
为了提高电镀质量,预防镀层起泡现象的发生,一般应采取适当措施。当镀件进行电解除油时,有色基体金属应采取阴极去油,增大电流密度,缩短除油时间;钢铁基体应采用先阴极去油,后阳极去油,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去油效果,而且可减少渗氢现象的发生。
另一方面,镀液中游离氰化钠含量太高,采用的阴极电流密度过大而在镀件表面大量析氢时,除引起镀层起泡外,还会造成镀层的针孔、麻点、气流条纹和局部无镀层等疵病,所以要注意控制游离氰化钠含量不能太高,阴极电流密度不能太大,以免降低电流效率,避免大量析氢对镀层造成的不良影响。
本帖参加1118大促以商会友分场招商“专业卖家为B类交易代言”活动。
相关推荐:
- 【赵月琼自传1】黄铜带做端子,电镀后… 22705
- 一篇商友圈帖子带来上万订单,做编织链… 16061
- 进口C2680黄铜软线,让黄铜线编织… 12415
- "她"变了,是谁冷落了谁? 1543
- 铜棒、铜管、铜线、铜带、铜板、铜排、… 1501
参与评论